「臺灣工藝學」是龐大文史學術工程,非短期一蹴可及,端賴恆毅以進,借重學術研究整理,提升臺灣工藝國際地位,推廣臺灣工藝普世認同,振興臺灣工藝價值品牌,增進臺灣工藝話語權!
本次舉辦「跨x越-臺灣工藝硏討會」,所邀請學者專家均是臺灣工藝界名師碩彥,專題演講與專題發表精闢豐富。
- 工藝經濟學方面:
工藝以使用為核心,跟整個社會的經濟生活有密切關係,臺灣工藝產業的良窳,攸關臺灣工藝經濟;工藝產業的類型,也攸關臺灣工藝的陣容;工藝產業的經營,亦攸關臺灣工藝的成果。
黃世輝特聘教授所提【臺灣工藝產業資源的調查與分析】專題發表,主要針對1).臺灣工藝產業資源調查的開端、2).臺灣工藝產業資源的分類、3).意見調查的結果分析、4).從調查結果談臺灣工藝產業的未來對策等進行論述。
程湘如創辦人提出的【從設計到工藝之路】專題發表,以文創思考啟發工藝產業,針對1).工藝和文創的關係、2).工藝與文創的夥伴關係、3).與瓷共舞的生活情、4).傳玻溫暖的人間情、5).竹夢天下的書寫情、6).點鐵成金的互動情等進行論述。 - 工藝史學方面:
楊靜教授提出【臺灣工藝七十年】從外銷工藝產業到文化創意產業之 專題發表,專題發表大綱為1).臺灣工藝設計史研究動機/工藝、手工業與工藝產業的定義/臺灣工藝七十年的界定、2).台灣手工業推廣中心輔導地方外銷工藝產業、3).【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脈絡發展研究。
江明親所長提出【以「臺灣工藝」為主題的工藝史研究議題】專題發表,針對1).重建臺灣工藝史、2).工藝成史的挑戰、3).當代臺灣工藝的多元面貌、4).臺灣工藝史研究議題進行論述。 - 工藝專題演講方面
何明泉教授以【從學工藝到工藝學】為主題進行專題演講,針對1).工藝專業社群、2).工藝學研究領域、3).工藝文化與創意設計、4).文化創意產業→產業創意文化等方面進行論述。 - 工藝美學方面:
楊裕富教授以【設計美學,以臺灣工藝政策及市場展望】為題進行專題發表,內容包含:1).臺灣工藝政策(工藝視為產業與工藝視為藝術活動之不同、工藝怎麼在自己文化上推出特色而達成利基)、2).設計美學如何活用在工藝生產上(設計美學的多面向知識、設計美學的文化層面、設計美學文化養分的如何擷取,如何選擇與如何運用編成)、3).工藝產業化後,市場的開拓與決擇(材質/形式/意涵三項度的美學探討、市場的展拓動力在於正確精準的長趨勢判斷、品牌實力,文化特色或直覺式的幻想)。
陳泓易教授以【從材質與技術反思工藝的藝術當代性】為題進行專題發表,嘗試從材質與技術兩個面向討論當代工藝的思辨文本,在這兩個面向觀點的交錯思辨之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創見,特別是將工藝家的技術視為一種身體技能與知識生產相互融合的一種「秉性」(dispositif),以及將工藝匠師的主體身體視為同時既是藝術家,同時是技術本身,卻也可以是創作的材料,同時是工具的載體,甚至是工具自身,卻又是被創作的作品。論述此種形而上與物質性互為主體的交融情境,並企圖將此一解釋性擴延至工藝之外的藝術領域。 - 工藝教育學方面:
林榮泰教授以【「工」不可沒 ・「藝」不可失‒臺灣工藝教育經驗】為題進行專題發表,設計領域中相關的「工」與「藝」,是臺灣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當創作與設計游走于文化與藝術之間,若碰到「創意」即可能變成「生意」。因此,教育如何展現「工藝」的魅力,使出「創意」的魔法,把設計的「技術」融入美學的「創意」,讓「工藝」也可能變成「生意」,成就文化創意產業。才能重現「工不可沒,藝不可失」的教育目標。
黃俊傑教授以【工藝走心 ・ 哲匠七序】為題進行專題發表,針對哲匠七序的思維逐步通達木藝修習之路,將精湛技藝外顯於工作及生活態度的德匠境界。
A. 充實對材質認識學習,教導對應材料的特性知識與應用能力,使習藝者知其「性」。
B. 由傳統工具應用技巧,結合科技新機具,實務循序漸進的訓練,使能活用其「技」。
C. 經技術實踐設計體驗及對材料科學知能整合的運用,按步就班的用其技順其「勢」。
D. 依「穩健紮實」以技適性而順意行作至「精巧致善」並轉化當代文化,必創良美作「品」。
E. 好作品在創作時需綜合諸多知識與尊天敬地惜材愛物思維,以和諧心智通達作物的「理」。
F. 由物其性的「理」之探研,能分析與理解器物之有形與無形的價值,方不失其物之「體」統。
G. 用物之人如覺悟天地,體會心、手、意、品融合,得尊其天敬其地,即可永樂其「道」。